首页>要闻动态>通知公告

三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摘要)正式公开

【字体: 打印
2021-02-10 17:07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月18日,市七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十四五”时期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2月8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更名为《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全文如下↓↓↓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摘要)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凝心聚力,铸就发展基石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四个超常规”统筹推进“三个大考”,答好“三张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标杆的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我国正迎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迎来关键五年,代表我国对外开放最高水平。三亚将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树立底线思维,有效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下国家政策资源导入与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跃升,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勇当排头兵、打造新标杆。

第二章 勇立潮头,开启时代新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三亚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门户,三亚未来应勇立潮头、开创新篇。“十四五”期间,三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央12号文件精神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抓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和民生、生态、社会治理“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加快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开放创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宜居宜业的民生幸福城市。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三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经济实现跨越式升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三亚、平安三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三亚市资源禀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到2025年:

自贸开放发展格局基本确立。高质量完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分阶段任务,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各类市场要素实现便捷高效流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打造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极。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明显增强,融入“全岛同城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重点组团、美丽乡村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和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风貌持续改善,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门户城市初步建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形成全国知名度。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的公共文体设施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三亚城市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法治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法治三亚”建设成效显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规范化、常态化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

第一节 稳妥落实自贸港早期安排

有序落实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制度设计,发展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货物贸易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服务贸易。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自由化便利化制度设计。落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凤凰岛邮轮母港、南山港等口岸能力升级,为全岛封关运作做好准备。推进崖州湾科技城综合保税区、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加快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二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产业准入、税制安排、人员进出境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加速科技、资金、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与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导入,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升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布局,推进现代服务全球化开拓,推动热带特色农业高效化转型,逐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全季节旅游产品和消费服务吸引力,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新动能,打破我市产业发展的季节性依赖,突破经济“冬暖夏凉”瓶颈,打造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极。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公平开放市场环境,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市场准入制度设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构建高效政务服务体系,深化“强区扩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智慧政府建设,深化极简审批,建设无证明城市。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落实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条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国际化法律专业服务队伍。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落实“百家央企进海南”行动方案,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第四节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强化以离岛免税政策为核心的消费服务能力建设,突破以类原产地、非禁即入等开放政策为核心的生产供给能力建设,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主动融入强大的国内市场。聚焦优势服务贸易领域,探索海南自由贸易港下服务贸易壁垒破除,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四章 站位全球,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

第一节 打造全域化、全季节旅游产品体系

创新自贸港特色旅游业态,依托凤凰岛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加强邮轮配套设施建设与航线开发,推进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中国一流的游艇消费中心和世界一流的游艇品牌展示交易中心。做强体育旅游品牌,落实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创新体育旅游业态模式,构建以三亚为中心的环海南岛体育旅游圈和南部热带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区。丰富文化旅游消费产品,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拓展海洋特色旅游产品,有序推进近海岛屿旅游资源开发,探索发展远海岛屿旅游。发展高端化、定制化婚庆旅游服务。丰富深海科技、南繁种业研学旅游产品。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发展雨林休闲旅游。

第二节 打造顶级化、创新型旅游消费体系

升级免税购物体系,优化免税店布局,丰富免税商品种类,构建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并存的发展格局,吸引国人消费回流。完善跨境电商网点布局,发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与离岛免税形成互补格局。打造全球美食体系,建设海南特色美食文化街区、国际风情美食街区。健全住宿服务体系,建立三亚自有酒店品牌与管理体系,丰富旅居体验,打造星级酒店群落,支持沉浸式酒店和特色家庭旅馆发展。打造夜间消费体系,培育、建设、提升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点,打造夜赏三亚、夜游三亚、夜品三亚、夜购三亚品牌。发展新兴旅游消费,实施商业消费配套提升工程,办好重大节庆活动,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推动老酒店、老景区、老商街升级。

第三节 打造便捷化、人性化旅游保障体系

提升“海陆空”旅游交通可及性,完善市内旅游交通体系,构建以滨海旅游公路为干线,以山区公路为延伸的旅游公路路网,推进旅游公交体系、租车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国际游客入境便利化政策,推动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设无语言障碍国际城市。强化旅游管理,建设三亚旅游业主体诚信体系,强化旅游产品内容和质量管控,建立旅游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制度,建立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四节 前瞻谋划旅游智慧化、标准化发展

前瞻布局智慧旅游,推广智慧出行信息平台,促进智慧旅游交通发展,加强智慧旅游景区与智慧商圈建设,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数据中心。推进旅游标准化改革,构建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与国际通行范例、具有三亚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运行方式、产品服务、质量保障、运行流程的统一标准体系。

第五章 创新驱动,打造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

第一节 突破陆海空战略高新技术产业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南繁硅谷、海洋强国、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战略下国家资源导入,以种业科技、海洋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为重点,突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南繁科技城建设,打造“世界种业中国芯片”,以培育种子领域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推动种业及关联领域科研资源集聚,以产业化为核心,向种业全链条拓展。推进深海科技城建设,发展深海装备、深海环境探测、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科技产业。推进南山港规划建设,强化海洋科研、资源开发与深远海工程服务保障,壮大深海现代服务。丰富数字科技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科技项目落地,建设大数据中心、离岸数据中心、超算中心。依托遥感信息产业园,发展航天科技产业。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有序扩大通信资源和业务开放。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突破生物科技研发。

第二节 前瞻谋划先进制造业布局发展

前瞻布局特色保税加工,探索发展基于类原产地政策的高关税、高增值原料进口保税加工,发展离岛免税商品目录中高端消费品的保税加工。发展生态环保工业,拓展邮轮游艇设计、维修布局,鼓励高端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发展。

第三节 构筑自贸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推动崖州湾科技城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扶持。推动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等园区建设双创服务平台。

第四节 完善自贸港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健全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促进机制,推动科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三亚模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联合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三亚)试验区,发展离岸创新创业孵化。

第六章 开拓跃升,打造自贸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一节 推动金融业集聚开放创新

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开放创新政策,便利跨境贸易投资资金流动,推动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推动交易平台、保险机构、资管主体、融资租赁、上市公司、金融会议集聚,打造财富管理中心。以农业金融、科技金融与旅游金融为特色,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节 做强特色优势现代服务业

做大“展产联动”会展产业,打造以海棠湾国际博览中心为主,以崖州湾、红塘湾、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展中心为副,中央商务区及高端酒店协同发展的“一主三副多点”设施格局,以国际高端会议、精品产业展览为重点,建设会展名城。

培育“主动特色”健康产业,推进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医疗板块建设,推进抱龙林场等区域科学规划,发展温泉、森林、气候养生,加快滨海健康体育布局,突出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建设三亚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聚焦美容、抗衰老、中医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拓展健康旅游与服务贸易,深挖健康产品免税消费潜力,建设国际主动健康消费中心。

第三节 创新培育自贸新兴服务业

发展“科研林立”教育产业,聚焦顶级科研型高校机构集聚、国际教育开放创新与教育引领产业跃升,促进崖州湾科教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高教集群,实施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建设国际教育创新示范区,打造科研型高校机构林立的理工农医类国际教育创新岛引领区和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区。

布局“活力创新”设计产业,依托中央商务区、崖州湾科技城打造设计产业示范区,发展创意设计、文化设计、工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建立完善国际设计服务平台,推进设计服务与旅游、制造、建筑、会展等融合发展。

第四节 加快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

升级“高效通达”现代物流,强化物流设施建设,推进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建设,完善凤凰国际机场、南山港等枢纽功能,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强化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集聚专业物流主体,发展农产品、旅游消费、离境免税、邮轮供应、种质中转、加工制造、应急保障等领域物流服务。

培育“专业多元”环保服务,发展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清洁能源汽车展销与研发、清洁能源开发、环保专业技术服务等方向,建设三亚生态产业园,建设新能源汽车小镇,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基地。

第七章 统筹优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提升现代城市空间格局

按照“中优、东精、西拓、北育、南联”统筹全市资源配置,构建“一心、一带、三河、五廊”城市生态格局,构建“一心、两翼、多组团+美丽乡村”城乡发展格局。

第二节 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统筹强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推进能力,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城市更新改造融资资本金及其他临时性资金需求,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管线设备迁改。推进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工作,构筑现代化城市景观绿地风貌。

第三节 园区集聚引领产业快速跃升

按照“园区承载、重点聚焦、组团发展”原则,推动重点园区建设。推进崖州湾科技城“一港、三城、一基地”建设发展,推进中央商务区打造驱动自由贸易港开放创新、引领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自贸港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推动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打造汇集全球人气的旅游业集聚区。强化环保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科技等领域园区建设。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园区更加灵活和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第四节 推进大三亚经济圈深度协同

促进与陵水、乐东、保亭协同打造“共治高品质本底环境、共筑一体化协同骨架、共促全域化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发挥三亚引擎、门户、枢纽位势,推动“大三亚”经济圈合作共赢。

第五节 创新推动区域高效联动发展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重大产业合作,建设“三亚-粤港澳大湾区”三小时经济圈。加强面向台湾地区的邮轮、航空等通道建设,打造琼台经济交流合作新平台。强化与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协同。支持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与其他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区。

第八章 品质升级,建设现代智慧韧性城市


第一节 全球互联,打造自贸开放交通体系

推动由旅游城市交通向自贸城市交通转型,推进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升级和三亚新机场规划建设,推进三亚地方航空公司组建工作。构建“一港三区”港口发展格局。强化轨道交通及公路枢纽建设,推进城乡路网及设施升级,发展绿色智能公共交通,推进通用航空及水上交通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第二节 城乡统筹,强化绿色供能供气保障

构建以清洁电力和天然气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覆盖全域的智能安全电网建设,推动农村配电网络全覆盖。完善多气源天然气主干管网,提升城乡供气管网覆盖水平,推进燃气下乡。建立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等多元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实现能源供应无煤化,支撑清洁能源岛建设。

第三节 均衡协调,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以水源保障性提升、厂站和管网系统建设、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城乡统筹供水、节水资源利用五大环节为支撑,加快构建“多源并重、区域互补、多网联动、优质供水、系统低耗、安全智慧”的供水体系,推进综合立体水网建设,解决生活饮用水水质、水压和水量问题,保障城乡生活饮用水质量和安全,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

第四节 科技引领,升级智慧城市数字基建

集约安排通信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光网建设,扩大光网覆盖范围和覆盖深度,实现光纤宽带网络、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城乡覆盖率均达到100%。推进5G基站规模化组网建设,实现5G通信信号全覆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业、交通、医疗、能源、生态环保、城市治理等领域创新应用,建设城市超级大脑,完善城市政务云枢纽。

第五节 强化保障,建设应急管理能力体系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环境动态监测与应急处理能力。统筹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疏散通道,完善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

第九章 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

第一节 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

聚焦热带科技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都市观光农业,谋划“全球选种推广-农业科技提效-定向加工增值-健全储运销售-农旅融合深化”全链条发展,推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升级,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支撑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建设。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品牌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发展立体型、节约型、循环型农业。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深化农业景观开发,建设“一区一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乡村风光“百里画廊”,推进农业项目景观化建设。结合南繁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开展面向全球的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促进农业国际化开放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

第二节 加快建设魅力三亚美丽乡村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提升,加强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美化、绿化、亮化。加强基层党组织管理,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健全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加强村民自治,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重视乡村德治建设,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工程,打造一批星级美丽乡村示范。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举措、资金支持力度、帮扶工作力量总体稳定,完善过渡期内帮扶举措办法,确保政策和工作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

第四节 持续深化涉农领域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推动垦地在规划、土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同受益。

第十章 绿色低碳,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第一节 高效统筹国土空间管理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构建陆海一体、城乡融合、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强化用海管理。加强“多规合一”制度集成创新,编制统一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执行节地评价制度、用地效益标准制度和产业协议履约监管制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第二节 着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持续保持优良空气质量,防治臭氧污染,推进大气环境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工作,保证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加强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点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完善垃圾分类回收、转运、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加强噪声污染与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第三节 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加大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探索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机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一湾一策”。加强山林生态保护,推进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第四节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政策环评、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继续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身追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发展绿色金融、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

第五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严格产业和项目绿色准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推进无塑城市建设,打造循环型城市。推进城市绿色慢行公共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配套回收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第十一章 勇担使命,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加强南海维权维稳与保护开发,打造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达40%。完善海洋污染防治体系,加强海洋环境评估与生态调查工作。深化国际海洋合作,支撑南海命运共同体合作发展示范区建设。

第二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加强外事交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三亚设立办事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交流论坛。构建开放经济体系,筹建“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强化旅游、种业、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领域合作全面深化。

第三节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科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统筹发展,建立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开展军地产业合作。加快构建边海防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联合指挥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退役军人优待政策,提高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水平。

第十二章 普惠优质,建设包容和谐幸福城市

第一节 多措并举,有效促进就业创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指引和服务保障,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构建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失业监测体系。

第二节 富民惠民,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提升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

第三节 均衡高质,着力提升教育水平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建立高质量公共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注重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优质教育高地,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以民为本,推进健康三亚建设

建立与新时代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建立与海南自贸港发展相适应的居留客群高品质健康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建设升级,补足基层医疗卫生短板,健全妇女儿童保健体系,提升医疗国际化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健康三亚专项行动,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领先水平。强化大三亚区域医疗辐射,建设“大三亚”120紧急救援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第五节 转型升级,高效落实住房保障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安居型商品住房,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合理发展市场化租赁住房,落实人才住房保障政策,按照“政府让利、企业微利、人才得利”思路拓宽人才住房保障渠道。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市场转型升级。

第六节 提标扩面,持续强化社会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关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优化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稳步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菜篮子”工程。

第七节 强化服务,优化人口发展格局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探索更加灵活的户籍人口政策和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政策,强化人口导入能力,有序扩大人口规模,强化人口管理服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8%。

第八节 实效优质,强化人才服务工作

加大引才引智力度,继续推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实施“千人专项”引才工程与国际化人才引进工程,落实“海智计划”。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加强候鸟人才引进,实施“银发精英”汇聚计划。加大本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继续落实“三亚名家”、“三亚英才”、“三亚菁英”等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实施“三亚工匠”培育计划,开展“三亚乡土人才”培育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高标准制定并落实人才公共服务保障。

第十三章 文化繁荣,深化社会文明建设

第一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传媒原则,依法管网治网,强化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社会文明宣传阵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节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养,加强全民爱国卫生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形成爱国家、爱海南、爱家乡、爱社区、爱家庭的文明新风尚。提升全民社会责任意识,构建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的长效机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拓展“五大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志愿三亚”建设,凝聚全民力量打造文明城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升全民旅游服务意识。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三亚市文化中心,谋划建设音乐厅、公共美术馆、民营博物馆建设,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平台。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建设15分钟全民阅读圈,引入高质量文化产品。加强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数字媒介建设。强化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强文物抢修保护,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扶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加强本土文化弘扬。

第四节 释放文化产业活力

培育新兴文化服务消费产品,扩大国际音乐节、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鼓励全球多元文化引入,以文化开放助力文化消费创新。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探索推动以影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拓展数字娱乐新兴传媒服务。

第五节 扩大文化开放交流

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加强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和全球主流社交平台的合作,推进与国内城市的文化交流,支持民间社会组织交流互动。做强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发展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拍卖与交易,打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第十四章 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社会治理能力

第一节 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三亚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民主监督体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立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重要组成的法治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打造法治三亚。

第二节 与时俱进,强化社会治理能力

以社管平台、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机制建设为牵引,以智慧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三节 智慧引领,切实打造平安三亚

推进平安三亚建设,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管理能力,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开展全国最安全地区创建活动。

第四节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加强风险防控大数据能力建设,对进出我市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动态监管,防范化解贸易投资、金融、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公共卫生、人员流动、房地产及生态风险,为全岛封关运作打好基础。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重点园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等领域党建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协调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加强规划引领

强化刚性约束,明确责任落实。建立以纲要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形成规划合力。

第三节 完善实施机制

科学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实施进度、推进措施。强化政策统筹引导,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相统一、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衔接。强化规划实施的科学评估和跟踪分析,将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资本资源向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聚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建立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定价的机制。创新拓展资金渠道,建立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强化资金、用工保障。

第五节 强化项目支撑

实行重大项目目录制管理,以“行业领先、技术含量高、亩产效益好”和“更加注重引进外资”为原则,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建立重大项目全过程管理、定期议事机制,建立重大合作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健全招商引资统筹协调、考核激励、跟踪服务机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文域名: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

主办: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34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102000006号